氮的引入有助于防止或抑制合金钢材料中边界排放的形成,提高合金钢材料的耐蚀性。然而,仅在金属中存在氮或钼不足以完全消除点蚀倾向。具有高自钝化能力的热处理钢可以被氮和钼合金结合在一起。这种钢在冷变形状态下还具有在含氯介质中氢化过程中足够耐开裂的特性。通过在合金钢材料奥氏体中引入硅作为合金元素来提高奥氏体钢的耐点蚀性。但硅降低了碳的溶解度,增加了碳的热力学活性,加速了碳化物相的分离过程,从而降低了钢的抗晶间腐蚀能力。
合金钢材料在弱氧化环境下,硅对奥氏体钢晶间腐蚀倾向的影响可为正或负。如所示,在含0.03% C的Kh16N15M3和Kh18N11钢中,硅浓度的增加导致在650℃以上回火后弱氧化介质中对IGC的倾向增加,而在650℃以下加热后则下降。含硅量≥3.29%的Kh20N20钢,含硅量不超过0.032% C,在1-100 h内,无论650℃回火时间如何,均抑制了其晶间腐蚀倾向。然而,合金钢材料在相同的钢(含0.015% C和0.1% P)中,当硅含量增加到5.40%时,其钝化能力就降低了。硅对回火钢耐蚀性影响的模糊原因是,一方面,由于加速过剩相的释放,形成了贫铬边界区,并促进了这些区域的钝化性,从而在另一方面抑制(完全或部分地)它们的选择性溶解。由此产生的效果取决于这两个因素中哪一个最普遍。
合金钢材料尽管有大量的研究,但对于奥氏体稳定和不稳定的冷变形奥氏体不锈钢,掺杂对其耐局部腐蚀性能的影响尚不清楚,在工业条件下制备了。前两个在1吨感应炉中熔化,第三个在5吨电弧炉中熔化,随后进行ESR。将截面为83 × 83 mm的锻造棒轧制成直径为8 mm的合金钢材料,然后拉伸成直径为3.0 mm和1.5 mm的坯料。对直径为3.0 mm的工件进行1120 ~ 1150℃的加热淬火和水冷却,研究其微观组织和抗IGC性能。将直径为1.5 mm的硬化方坯拉到直径为0.8 mm变形率为72%的钢丝上,从中制备样品进行腐蚀、力学和电化学测试。
新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我们关注,学习,希望在未来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